產地分布:
原產于歐洲及亞洲中部和南部地區(qū)。分布在亞洲、歐洲以及中國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
國外分布:北非、非洲、歐洲、亞洲、中歐、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地區(qū)、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烏蘇里、則亞-布列亞、中亞地區(qū)。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圓柱狀,淡綠色或帶紫紅色,有多數(shù)條棱,稍有短柔毛或下部幾無毛;分枝稀疏,斜上。葉為平面葉,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3-9毫米,無毛或稍有毛,先端短漸尖,基部漸狹入短柄,通常有3條明顯的主脈,邊緣有疏生的銹色絹狀緣毛;莖上部葉較小,無柄,1脈。
花兩性或雌性,通常1-3個生于上部葉腋,構成疏穗狀圓錐狀花序,花下有時有銹色長柔毛;花被近球形,淡綠色,花被裂片近三角形,無毛或先端稍有毛;翅端附屬物三角形至倒卵形,有時近扇形,膜質,脈不很明顯,邊緣微波狀或具缺刻;花絲絲狀,花藥淡黃色;柱頭2,絲狀,紫褐色,花柱極短。
胞果扁球形,果皮膜質,與種子離生。種子卵形,黑褐色,長1.5-2毫米,稍有光澤;胚環(huán)形,胚乳塊狀?;ㄆ?-9月,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
地膚適應性較強,喜溫、喜光、耐干旱,不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較耐堿性土壤。肥沃、疏松、含腐殖質多的壤土利于地膚旺盛生長。
繁殖培育:
栽培技術
地膚適應性較強,南北各地均可栽種,對土壤要求不嚴,房前、屋后、地邊、地角等處均可栽種。用種子繁殖,春季4月播種。播種前澆透水,進行條播,行距0.5-0.8米,覆土0.4-0.5厘米,播種量為1kg/667m2,播后稍鎮(zhèn)壓。保持土壤濕潤,約10天出苗。苗出齊后要及時間苗、定苗,并及時松土、除草,適時澆水,每年施追肥2-3次。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曬干備用。莖葉切段曬干即可。
播種育苗
地膚適宜發(fā)芽溫度為10-20℃。育苗時可以采用裸地直播或保護地育苗移栽的方法。裸地直播可于4月中下旬進行。穴播、條播、撒播均可。保護地育苗可于3月上旬至中旬進行畦播。雖然地膚較抗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當播種前也要澆足水,并施入一定量腐熱的有機肥。覆土厚度為1-1.5厘米。
田間管理
定苗或者移苗。如果采用裸地直播,當苗長到15-20厘米高時,可結合采收幼苗按株行距70-100厘米定苗;如果采用保護地育苗,當幼苗長到6-10厘米時即可移苗定植。
水肥管理
除施足底肥外,在疏苗和緩苗時,結合灌水沖施一次速溶的生物有機肥150kg/hm2。雖然地膚較耐干旱,但保持田間濕潤不僅能提高產量,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其產品的品質。因而,在生長期內應每隔7-10天澆一次水。
適時采收
一般當植株長到15-20厘米高時即可采收幼苗,4-7月可陸續(xù)采收嫰莖葉,立秋后可采收整株或種子。
病蟲害防治
地膚易受蚜蟲危害,可以用40%樂果乳油1000-1200倍液進行防治。地膚也易被菟絲子寄生,發(fā)現(xiàn)后應及時摘除。
雜草治理
農田雜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 化學防治、機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態(tài)防治等方法。利用覆蓋、遮光等原理, 用塑料薄膜覆蓋或播種其它作物(或草種)等方法進行除草。
①人工防治
控制
雜草種子入田人工防除首先是 盡量勿使雜草種子或繁殖器官進入作物田, 清除地邊、路旁的雜草,嚴格雜草檢疫制度, 精選播種材料,特別注意國內沒有或尚末 廣為傳播的雜草必須嚴格禁止輸入或嚴加控制, 防止擴散,以減少田間雜草來源。 用雜草漚制農家肥時,應將農家含有雜草種子 的肥料經(jīng)過用薄膜覆蓋,高溫堆漚2-4周, 腐熟成有機肥料,殺死其發(fā)芽力后再用。
人工除草結合農事活動, 如在雜草萌發(fā)后或生長時期直接進行人工拔除或鏟除, 或結合中耕施肥等農耕措施剔除雜草。
②機械防治
結合農事活動, 利用農機具或大天型農業(yè)機械進行各種耕翻、耙、 中耕松土等措施進行播種前、 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到不同時期除草, 直接殺死、刈割或鏟除雜草,
③化學防除
主要特點是高效、省工, 免去繁重的田間除草勞動。 國內外已有300多種化學除草劑,并加工不同劑型的制劑, 可用于幾乎所有的糧食作物、經(jīng)濟作物地的除草。
園林用途:
用于布置花籬,花鏡,或數(shù)株叢植于花壇中央,可修剪成各種幾何造型進行布置。盆栽地膚可點綴和裝飾于廳、堂、會場等。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