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wǎng) 特約記者 劉婷 吃“豬肚絲”、白皮書、中南海會議……回溯資本市場的“拓荒”故事,為了紀念,亦旨在還原歷史。
如果沒有三股力量的推動,當時歷史條件下,中國資本市場的創(chuàng)建,可能很難實現(xiàn)零的突破。
“趨勢使然,條件不成熟也得做的義無反顧!”、“類似姚依林、張勁夫這樣的老一代領導人 ”、“諸如王岐山、張曉彬、周小川等一批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涌現(xiàn)出來的金融改革探路者”這三股缺一不可的力量助推中國證券市場從零走到壹。
以老一輩領導人的支持為例,倘若他們沒有開放意識、不拍板定奪,如此重要的經濟改革大動作,恐怕無法打開局面——因為缺乏高層領導的首肯,操作者無從執(zhí)行與組織,資本市場則無從破冰。
回望中國改革開放40年、股票市場30年,盡管這個市場跌宕起伏,且不乏客觀存在的體制性問題,在爭論中波浪式發(fā)展;但沒有人會否認經濟體制改革史中,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章節(jié);沒有人會忽視其在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實現(xiàn)資源優(yōu)化配置、推動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建設、健全現(xiàn)代金融體系等方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貢獻。
在中國證券市場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曉彬的記憶中,三股力量,或者說三個因素的相輔相成,合力造就了昔日資本市場。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光輝歲月……
1978:東方潮起
“1978年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現(xiàn)代中國實現(xiàn)民族復興和國富民強的新起點?!弊鳛橹袊母镩_放第一批“弄潮兒”的張曉彬說。
這一年的12月,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此后40年櫛風沐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史征程。
張曉彬感慨,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中國長期處于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狀態(tài)。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建國初期這30年,國內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因為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基本上仍處于一窮二白的狀態(tài)。從1979年到2018年這40年間,改革開放讓中國的經濟獲得了跨越式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有人說這是國運,我認為這也是時代的大潮。這個大潮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的格局。這個大潮不僅摧枯拉朽,也帶來了日新月異。我們是一批很幸運的人,生長在這個年代,雖然餓過肚子、受過屈辱、飽嘗艱辛、經歷了很多,這些歷練后來都變成了我們在改革中干事的資本。” 張曉彬說。他解釋,所謂“弄潮兒”,首先得有“潮”,改革開放大潮給了我們機會,這些歷練給了我們辦事的能力。
不言而喻,在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建立股票市場具有標志性突破。
張曉彬對此記憶猶深!他說,堅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fā)展市場經濟,探索把市場和計劃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是改革開放的核心舉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80年代以來,中國先后實行了農村土地承包制、企業(yè)股份制等重大經濟改革。隨著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經濟改革的主戰(zhàn)場又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并掀起了全民下海的浪潮,甚至出現(xiàn)了“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的現(xiàn)象。
不過,張曉彬說,新機制在推動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新問題。尤其是1988年,計劃經濟下的流通體系出現(xiàn)問題,國內發(fā)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對國民經濟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與此同時,企業(yè)股份制的推行,越來越多的股票發(fā)行,也呼喚有一個規(guī)范的交易市場來實現(xiàn)流通和優(yōu)勝劣汰。在缺乏其他完整市場手段的情況下,發(fā)展股市是比較創(chuàng)新的嘗試。
的確,當時環(huán)境下的“股票市場”是個敏感詞——似乎搞股票市場就是明目張膽地搞資本主義。其時大背景下,國內外一群熱血青年,頂著“冒天下之大不韙”之風險,擔綱創(chuàng)建中國股票市場“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其中,就有王岐山、張曉彬、宮著銘等人。作為推動中國股票市場創(chuàng)建的中堅力量,他們當時或是掌管帶有投資銀行色彩的中字頭信托投資公司、或是在中央決策層周圍出謀劃策。趕上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批出國學習好機會的他們,普遍見識廣、能力強,更有滿腔的熱血,想為國家的振興出力。而“紅二代”身份,又使他們具備上通下達能力,為爭取最高決策層的支持提供了可能。
正所謂“大勢所趨”,或者說是“時勢造英雄”的時代悄然來臨。
或許,正是在這樣一批創(chuàng)業(yè)者的全力推動下,中國證券市場才揭開了序幕。
1987:“豬肚絲”的故事
時間線拉至1987年。那年3月,張曉彬以艾森豪威爾學者的身份赴美國學習考察金融機構和股票市場。為期3個月的考察,讓其對股票市場有了初步認識?;貒?,其開始與岐山討論創(chuàng)建中國股票市場的事。當時,國內鮮有人了解股票市場。
“沒想到,這個設想提出以后,反響極大?!睆垥员蛘f,而從開始聊出一個點子,然后組織討論、提出建議、起草文件、取得支持、領導批準、形成組織、籌錢做事等等,再到深圳和上海兩個股票市場在1990年12月中先后開市,前后約三年半的時間。
1990年,滬深交易所相繼成立,亦標志著中國股票市場正式建立。換言之,始于吃“豬肚絲”的籌建工作持續(xù)了三年半。
有時,歷史事件始于不經意間……比如,吃“豬肚絲”的背后就蘊涵鴻鵠之志。就像“籌建中國股票市場”的動議,其實是張曉彬和岐山在吃“豬肚絲”時聊出來的。
“這是真事?!睆垥员蛐?。他記得,1987年6月,結束考察回到國內。某天中午,岐山來他辦公室聊天,他們就一起到附近的一個小酒店吃飯。當時張曉彬的辦公室租在北京市勞保館,在虎坊橋13號。往南一點有個南華酒店,地方不大卻不失特色。他們倆就在那里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因為那里的醬豬肚子做的好,切成絲,加上醋蒜,別有風味。
“就是在那頓飯上,我們討論了籌辦股票市場的事。也許是那盤豬肚絲真的好吃,讓人印象很深,后來就成了故事?!睆垥员蛘f。
張曉彬回憶, 當時其說起了在美國的見聞,和金融機構的接觸,了解到股票市場的情況。岐山告訴他,國內正在搞企業(yè)股份化,早晚也得搞股票市場。
當時兩人就商量著多找?guī)讉€人深入聊聊,并提出了幾個人選?!耙粋€是大宮(宮著銘),一個是小川(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大宮當時在人行和體改委都兼職,常直接給中央領導提建議;小川是經貿部的部長助理,好像當時還在讀博士,經常在國務院研究中心和體改委討論有關改革的問題。他們都能說會寫,人脈也廣。”張曉彬說。
不過,張曉彬與岐山的交情,并非始于那個時候。
張曉彬解釋,我們在籌備股票市場以前就很熟。岐山讀書多,知識廣,點子多,比我也大幾歲。我們有一些共同的經歷,文化大革命期間家里都挨整,都到陜北下鄉(xiāng)插隊,后來算是表現(xiàn)好,又都被推薦上了大學,成了工農兵學員。工作以后,都做政策研究,他在農研室,我在科委政研室。再后來又都是信托投資公司的總經理。所以許多事能聊到一起。還有老一代人的歷史淵源,大家相互之間有長期的了解和信任。
“他學文,我學工,那時都算是經商了。他到現(xiàn)在還在說,我不是個做官和經商的料。我也認為如果我作個工程師或者醫(y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墒悄菚r候國家讓你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哪里還有自己選擇的余地。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點?!睆垥员蛘f。
接下來,目光再回到證券市場的籌建時刻。
無疑,股市是資本市場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但對于那個時期的中國而言,卻是具有濃厚資本主義色彩的新生事物?;I建工作的難度和風險都很大。張曉彬們是否畏難過?
“80年代,國家派大量的人員到西方學習,我曾四次被派出去學習:1981年到1982年作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訪問學者,在瑞典和歐洲學習科技政策和管理;1983年作為斯坦福的訪問學者,在加州硅谷考察高技術企業(yè)和風險投資;1987年作為中國第一位艾森豪威爾學者,穿行美國30多個城市,去了解美國的投資體系和金融市場;1994年又去了哈佛商學院讀AMP。這些都是國家對我們的投資,給我們一批年輕人學習的機會?;貒院螅瑸閲腋牲c實事也是正常的愿望。”張曉彬笑言。
他說,設立風險投資公司和建議籌建股票市場可以說都是學習以后的成果。1985年,張曉彬組織籌備了中創(chuàng),其是中國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風險投資要靠市場來篩選好項目,又要通過上市來實現(xiàn)高收益,沒有股票市場,風險投資實際上缺了一條腿,走不出來,必須有股票市場才能形成完整的機制?!?/p>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張曉彬感嘆,那時候辦事的效率很高,大家都有一種爭分奪秒的勁頭,也的確是趕上那個做事的年代了?!坝行业氖?,當時有許多開明的老一代領導人,是他們在推動和指導改革。又有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學者、官員、干企業(yè)的,大家想到一起,走到一起,能夠做些想做的事?!彼f。
1988:敢為最先
一次會議,一種標志,一群創(chuàng)新者。
1988年下半年,張曉彬和岐山共同發(fā)起召開了“金融體制改革和北京證券交易所籌備研討會”。這次“萬壽賓館會議”被看成是中國股市籌建正式啟動的標志。
張曉彬回憶:那兩年,我們多次在萬壽賓館開會。因為中農信(中國農村信托投資公司,王岐山時任中農信總經理)的辦公室在那里,岐山可以做東。
他解釋,被大家廣為稱道的萬壽賓館會議是1988年9月8日那次。岐山和我召集,大宮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計委、體改委、人行、財政部、外經貿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等當時中國經濟界最有實權的機構,還有康華這樣的國有信托公司都參與了。這么多政府部門和企業(yè)界人士集中參與,專門討論證券交易所的事,還是第一次。這也是研究中國資本市場最早的一個比較正規(guī)的研討會。
那次會上,張曉彬介紹了“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方案,分析了設立北京股票交易所的可行性?!斑@份方案由岐山和我發(fā)起,其他幾大信托投資公司參與起草的。會上,大家都談了觀點,有贊同,有爭議?!彼f。
據(jù)張曉彬回憶,也是在那次會上,康華的副總經理賈虹生帶來了王波明,請他介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工作情況。會后吃飯時,岐山對他說,你干脆不要去康華了,就參加我們的籌備工作好了。當時王波明剛剛從美國回來,打算到康華工作。他提出可以再找一些國外回來的留學生參加。因為有許多留學生已經在當?shù)毓ぷ鳎袑崙?zhàn)經驗。比如,高西慶在華爾街當過律師,波明也在紐約證交所工作過,還有從歐洲和日本回來的一些人。在這之前,我們都是兼職在做籌備工作,有了這批人也就有了專職干事的人了。
具體來看,他們?yōu)榛I建股市做了哪些努力呢?
張曉彬說,從1987年6月至1988年期間,大宮、岐山和我張羅組織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討論會?;I建股市的動議,也從最初的小范圍聊天逐步發(fā)展到大會小會的討論論證,參會各方也擴大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體改委、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計委、外經貿部、國務院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市等地方和部門。大家在松散的形式下,組成了“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以下簡稱“設計小組”),規(guī)模達數(shù)十人。
當時岐山還在中農信當總經理,張曉彬說,我們經常見面聊天。因為都是北方人,經常喜歡吃碗面條,點個豬肚絲或醬驢肉之類的小菜,邊吃邊聊,就這樣聊出了好多點子。經過一段時間討論,我們覺得不只是要論證,更重要的是要組織起來,把籌備的事正式推上軌道。
于是,1988年9月,小組會同社會上部分金融、法律的專業(yè)人才,每周都組織討論會,就籌備工作和文件起草一起碰頭。張曉彬說,僅花了一個多月,擬就了“中國證券交易市場創(chuàng)辦與管理的設想”(簡稱“白皮書”)和“中國證券體系規(guī)劃圖”等一系列文件,對建立證券交易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具體管理組織機構等方面都做了具體陳述,而且提出了對起草證券法的設想,以及建立國家證券管理委員會的建議。
10月底,張曉彬把“白皮書”轉給了國務院研究中心副總干事吳明瑜,由他提交到中央高層。10月31日,高層領導的批示就下來了,提出讓財經領導小組開會聽取我們的匯報。當時,姚依林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
1988年11月7號,張曉彬接到電話通知,說中央領導已經有批示,安排他們9號上午到中南海向國務院領導匯報。在匯報會上,國務院領導的表態(tài)以及對籌建工作的具體部署對后續(xù)工作的開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此后,籌“建工作開始步入正軌,一直到1989年3月15號,成立聯(lián)辦,有了正式的組織,有了人和資金,開展證券市場創(chuàng)建的具體設計籌備工作就算落實了。”張曉彬說。
第一次正式當面向國務院領導匯報的情形,張曉彬記憶猶新。
1988年11月9號上午九點,張曉彬組織了幾個核心人員,一起到中南海國務院第三會議室,向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姚依林和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兼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秘書長張勁夫匯報。小川、波明、西慶都參加了,唯獨岐山沒去。
“姚依林副總理進屋看到我們就笑了,張勁夫秘書長也笑著打招呼說,‘是你們幾個啊!’當時,我知道,岐山是有意回避,而且事前他已經跟領導報告過了。”張曉彬說。
參加會議的還有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顧問周建南,國家經委主任呂東,體改委副主任安志文、高尚全,財政部副部長項懷誠,還有人行、體改委、國務院研究中心等部門30多人。
當天,主要由張曉彬匯報了“關于開辦證券交易所問題研討情況”,包括開辦證券交易所的必要性和時機,交易所管理體系的形成與市場的組織,開展籌建工作的建議等三個方面。
“整個會議的氛圍很活躍,與會領導就股票上市向我們提出了種種問題,我們分頭做了解答?!彼f,會議最后,姚依林副總理說,要緊鑼密鼓地搞,并拍板將有關證券市場的研究和籌建工作歸口到體改委。對于歸口哪里管理,當時是有不同意見的。有的提出,讓人民銀行來牽頭?!笆聦嵶C明,領導的決策是正確的,證券和銀行是兩個完全不同而且必須分開的系統(tǒng)。”
那個年代的“民辦官助”
如果回溯中國股票市場的起步階段,也許會理解那個年代的“民辦官助”。
據(jù)張曉彬回憶,80年代初期,中國整個資本市場剛剛萌芽。從1981年恢復發(fā)行國庫券,到1984年北京天橋商場作為第一個國企向社會賣股票,經濟生活中已經陸續(xù)出現(xiàn)了股票、股份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基本要素。
1986年11月14日,鄧小平把新中國真正意義上第一支公開發(fā)行的股票——飛樂音響回贈給到訪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范爾霖,在當時被國際上看成是“新中國與股市握手”的信號。
1987年前后,國內的國庫券和自行發(fā)的股票大概也有近千億的規(guī)模——在當時這是個大數(shù)。但因為缺乏規(guī)范的證券流通市場,這些債券和股票的流通性差,其籌資的作用也不斷被削弱。
事實上,根據(jù)1987的政府工作報告,當時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正處于新老體制交替的關鍵期。發(fā)展股票市場或許也是解決當時現(xiàn)實問題的一種必然選擇?
張曉彬坦言,當時股票市場能夠搞成, 是多種因素合成的。他認為,首先是改革推進的大趨勢已經形成,是形勢發(fā)展的必然,改革開放已經走到那一步了,大規(guī)模的企業(yè)股份化在推進,大量國庫券要流通,企業(yè)要融資,存量資產要盤活,金融市場發(fā)展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
其次,是有一批老一代的領導人堅定的支持改革,并給予了方向性的指導:上有鄧小平對創(chuàng)建股票市場的支持,姚依林等中央領導同志對方向的指導,地方上朱镕基、李灝等當時上海、深圳的主要負責同志對具體工作的支持。
再者是有一批年輕的政府官員、青年學者、回國的留學生,還有一批企業(yè)的負責人共同參與。這批人是改革過程中的中堅份子和積極推動者,大都下過鄉(xiāng),當過兵或工人,吃過苦,有思想,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上通下達的能力。
“總的來說,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等幾方面的條件共同促成了這一步,是三種力量的助推作用所致;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睆垥员蛘f。
誠然,創(chuàng)建中國股票市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歷史上的重大突破。如此重要的改革,在當時為何“民間主導,政府支持”?
按照張曉彬的話說,當年,股票市場是個新生事物,國內熟悉情況的人不多。建設股票市場,因為存在理論障礙而顯得特別敏感。
他解釋,80年代,理論上還有“兩個凡是”的爭論,還在討論按勞分配還是按資分配的問題。中國究竟能不能搞股份制?能不能發(fā)展資本市場?會不會動搖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這些問題的爭議都很大。
“但發(fā)展中遇到的現(xiàn)實困境,又使得發(fā)展股票市場成為了‘條件不成熟,卻非搞不可’的迫切需求?!睆垥员蛘f,“另一方面,以‘設計小組’為中堅力量的民間組織,做了大量前期的工作,并憑借很強的上通下達能力,獲得中央高層的支持?!?/p>
張曉彬說,“民間推動,政府支持”這個調子,是我們向國務院匯報時,姚依林副總理定的。他當時采納了張勁夫的建議:先有基層自發(fā)研究,然后變?yōu)閲矣薪M織地研究和籌劃。領導要求我們要少說多做,抓緊籌備。
1989:一波三折
不過,創(chuàng)建過程中,令人不解的是,有“設計小組”,為何還要成立“聯(lián)辦”?
張曉彬解釋,“聯(lián)辦”實際上就是執(zhí)行研究、設計和具體創(chuàng)辦中國股票交易系統(tǒng)的工作班子,全稱是“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lián)合辦公室”,后來改名為“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其前身是“設計小組”。
他說,“設計小組”是相對松散的組織,沒有編制,也沒有經濟來源。當時要開會,要印材料,要有專人去辦事,還要找個辦公場所。沒有經費什么都干不了。在成“聯(lián)辦”之前,第一筆10萬元的籌備經費確實是中創(chuàng)先出的。這筆經費對“白皮書”的起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國務院那次匯報會后,籌備工作進入了實操階段,這意味著要有組織,有人、有錢?!盀榱私鉀Q經費問題,我和岐山、小川分頭聯(lián)系中信、光大等全國性金融機構。1989年1月15日,在北京飯店召集這些大信托投資公司、產業(yè)公司的負責人開會,討論中國證券市場的籌備工作。那次會上,與會的九家公司同意各出50萬元人民幣,組建一個民間機構,來推動證券市場的建立。這家機構就是‘聯(lián)辦’?!睆垥员蛘f。
3月15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飯店,舉行了“聯(lián)辦”成立的簽字儀式。經叔平被選為首任理事長,張曉彬和大宮分別任秘書長和總干事?!暗谝粋€辦公地方在王府井原來的計算機研究所,現(xiàn)在已經變成時尚商店了?!?/p>
但“聯(lián)辦”緣何不直接叫“籌備辦公室”呢?
張曉彬說,因為需要低調籌備,所以我們不敢叫“北京證券交易所籌備辦公室”,我們就想出了“研究設計聯(lián)合辦公室”的名字。當時討論名字的時候,英文的名字是我建議的。我說,取這個名字就是要人誤解,即使不能讓人把我們誤認為證監(jiān)會,也會認為我們是組織中國證券市場的那幫人。
更重要的是這個名字的英文,Stock Exchange Executive Council,縮寫是SEEC,一般國家的證券管理機構都用類似的縮寫。所以,這個名字的確“糊弄”了許多外國人,認為“聯(lián)辦”是中國證券領域最高的權力機構。盡管這種誤解造成了一些麻煩,但是也給“聯(lián)辦”的工作創(chuàng)造了許多便利條件。
而作為籌建中國證券市場的主要工作機構,聯(lián)辦做了哪些關鍵性的工作?遇到什么波折?
據(jù)張曉彬回憶:1989年,聯(lián)辦成立3個月后,剛剛起步的工作就被接踵而至的政治風波沖得偃旗息鼓。股票當時被批判為經濟領域里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產物,籌建工作一度擱置。幾家股東公司也在那次風波以后遭受打擊。大家的情緒都很低落,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把公司450萬資金分了解散得了。
他清楚記得,當年“聯(lián)辦”有個例會制度。在6月上旬的那次例會上,我和岐山專門去參會。我們一起推著自行車到和平賓館,邊走邊聊,談了很多事。會上,面對大家的困惑和不安,岐山樂觀而堅定的鼓勵大家一定不要喪失信心。他說,中國改革的歷史潮流不是哪天想停就能停的,將來回憶起來,這只會是一個小小的波浪而已。我們一定支持你們,就算是其他理事撤出了,我們兩家也支持你們到底。他還判斷,這次風波以后,中國的市場會更開放,證券市場將會成為開放中國最大的亮點。
“我記得當時岐山說了一句挺透徹的話,他說‘改革開放是唯一的出路,現(xiàn)在不是鄧小平想做什么,而是鄧小平只能做什么’。據(jù)后來‘聯(lián)辦’那些骨干回憶,那次會議給了大家信心,重新激發(fā)了大家的工作熱情。”張曉彬說。
此后,中央要求在職高級干部的子女都不能再經商。張曉彬因為家里老人退休了,得以繼續(xù)留在中創(chuàng)。
他說,而岐山由于家庭原因離開公司,回到政府。但無論他在金融界、體改辦或是在地方工作,都一直關心“聯(lián)辦”的發(fā)展和前途?!奥?lián)辦”曾經數(shù)次因發(fā)表不當言論招惹是非,也曾遭遇重大困難,每次都是岐山從中斡旋解難。岐山走到任何崗位都關心照顧著聯(lián)辦,他當然是創(chuàng)立中國股票市場的功臣。他和我從“豬肚子”開始的故事,自然也就成了一段佳話流傳下來。
回顧中國證券市場創(chuàng)建之初那些年,“聯(lián)辦”的作用,張曉彬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看:一是為體改委和整個國家建立證券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決策依據(jù)。那些年,“聯(lián)辦”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成果,并積極參與了證券市場的設計和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有力的推動了籌建工作?,F(xiàn)在看來,當年“白皮書”關于資本市場結構的設想,現(xiàn)在基本上都實現(xiàn)了。“聯(lián)辦”還設計開發(fā)了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tǒng)(STAQ系統(tǒng)),并于1990年12月5日上線。
此外,是為中國資本監(jiān)管機構培養(yǎng)和輸送了大量的人才。1992年底中國證監(jiān)會成立,證監(jiān)會的第一批人員大都與“聯(lián)辦”有關,而且“聯(lián)辦”的一大批骨干如高西慶、李清原、汪建熙、陳大剛、宋麗萍等都成為中國證監(jiān)會初建時的骨干。
最后,是在當時九大公司的支持下,“聯(lián)辦”通過發(fā)行刊物,出版證券市場的普及讀物,舉辦交易人員培訓班等方式,普及大眾化市場投資教育,對推動股票市場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聯(lián)辦成了中國證券業(yè)的“黃埔軍?!?當時參加培訓的人員后來分布在全國各地,很多人成了各大證券公司的技術骨干。
但實際上,從當時的資料看,最初設想,是在北京建立股票交易所。但最后卻是上海和深圳率先建成。
張曉彬解釋,當時北京匯集了四大行總行、幾十家全國性金融機構、近百家外國銀行辦事處,毫無疑問是全國的金融中心,確實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具條件優(yōu)勢。但是北京同時也是政治中心和首都,一般情況下,全球的證券交易所大都選擇另地設立。比如,紐約、法蘭克福。
最后選擇在上海和深圳,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滬深兩地的地方政府非常支持。在上海,朱镕基市長親自組織,在深圳,李灝書記親自參與,調動各方面積極參加,籌建也就順利多了。
上海方面,當時朱镕基正籌劃開發(fā)浦東,開發(fā)預算高達幾千億元,這在當時無疑是天文數(shù)字?;蛟S也正是這樣,讓朱镕基堅定了創(chuàng)辦證券交易所、向全國融資的想法。
1989年,“聯(lián)辦”成立不久,經老和張曉彬專門到上海找朱镕基市長,討論設立股票交易所的事情,當時上海當?shù)氐囊庖姴⒉灰恢?,銀行方面的一些人甚至提出反對意見,經老和我向朱镕基市長匯報了我們的建議和意見,并送上了我們準備的材料。
1989年底,朱镕基在上海市委小禮堂就如何深化上海金融體制改革舉行市委常委擴大會議,邀請了許多金融界專家,其中包括時任交通銀行董事長李祥瑞、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龔浩成等人。經老和張曉彬也應邀參加。
會上,朱镕基表達了成立證券交易所、深化金融改革的想法。但有人擔心,這樣會沖擊銀行存款,更擔心會在政治上犯錯誤。朱镕基非常堅定,最后拍板成立籌建上海股票交易所籌備小組,開始具體組織工作。
要建股票交易所,上哪兒找懂行的人呢?經老告訴朱镕基,“聯(lián)辦”有。朱镕基很爽快地說,“好啊,那把他們請來,我給他們解決戶口問題?!?/p>
“就這樣,1990年初,‘聯(lián)辦’這幫人就投入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籌辦中?!睆垥员蛘f。
他記得,當時還有不少關鍵人物參與了最初的籌備工作。
諸如,“白皮書”中列出了初期參加籌備人員的名單,還有些人不在名單中,但是在籌備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一批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的老一代領導人。首先是姚依林副總理(1917出生)和張勁夫秘書長(1914出生),他們在中南海匯報時就說,“辦股票市場我們都是積極分子”。還有一批老一代,比如杜潤生(1913出生)、經叔平(1918出生)、唐克(1918出生)、安志文(1919出生)等。
“他們都是我們的父輩。杜老是農業(yè)專家,參與了籌備股票市場的各種活動,純屬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熱心和關注,他對事物的分析深刻獨到,他的經歷和遠見卓識時刻在教育著我們年輕一代;”張曉彬說。
他解釋,經老是經商專家,家中是老上海富商之一,對股票市場早已有親身經歷,他是聯(lián)辦的理事長,我是秘書長,我們常常私下聊天和討論工作,他經驗豐富溫文爾雅,所有的事情他雖有主見但多是虛心聽我們這批年輕人的意見,雖然他這段經歷鮮少被大眾關注,但是他對股票市場籌備工作的貢獻非常大;唐部長(原石油工業(yè)部部長)是籌備活動的積極分子,事事關心,不斷地提出問題和建議;籌備中國股票市場的總體工作當時是由體改委負責協(xié)調的,安老當時是體改委的顧問,對籌建工作十分關注,每每參加具體活動,時時在幫助我們把握政策分寸,出頭協(xié)商其它方面和部門。
“30年前,這些前輩都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了。他們有著豐富的個人閱歷和很強的人格魅力,在政府和社會上的影響力很大。但他們在參與籌建工作時,仍一絲不茍、精益求精。這種精神和作風,讓后人只能望其項背。”張曉彬感概道。他說,想一想,建立股票市場,這么重要的事情和巨大的工程,有他們的指導和參與,真是我們的幸運,我們的籌備工作也就沒有出現(xiàn)什么大的差錯,比較順利地推開了。
今天:負重前行
目光再投向行穩(wěn)致遠、負重前行的今天。
站在改革開放40年、證券市場30年的歷史時點上,該如何評價現(xiàn)在股票市場的狀況和未來發(fā)展呢?
張曉彬直言,關于股票市場的爭議始終不絕于耳。對一個仍處在發(fā)展中的事物,不能簡單的用好或壞來評論??陀^來講,股票市場對推動中國經濟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股票市場的建立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突破,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對于一個一度封閉的經濟社會都是巨大的進步。
他說,盡管經過了30余年的發(fā)展,中國的股票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后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發(fā)展成一個成熟的市場,需要克服困難,需要有進步的勇氣。
事實上,200多年歷史的西方股票市場,也是在無數(shù)次的大大小小震蕩中,逐漸成熟的。誠然,西方市場的那些震蕩亦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但這可能是必經的一個發(fā)展過程。以上證指數(shù)為例,中國于1991年發(fā)布,而道瓊斯指數(shù)是1884年,香港恒生指數(shù)則是1969年。也因此,市場總是在不斷的調整與摸索中得以完善。
當然,張曉彬認為,奉行拿來主義,建立在他人歷史經驗基礎之上,我們的市場可以發(fā)展更快,可以少走彎路。但這不意味著,我們的發(fā)展就很順利,馬上就能成熟。因為成熟需要有一段歷史過程。
而“股票市場的生存和正常發(fā)展依賴于兩個字——透明?!该鳌枪墒薪】蛋l(fā)展的護身符和必要條件。” 張曉彬說。
諸如,透明,首先是市場上的商品要透明,買東西的人要知道買的是什么東西。企業(yè)在上市之前,一般都需要“包裝”。但是包裝并不意味著做假,而是理清財務賬目、公司治理、人員詳情。上市后,所有影響公司發(fā)展的因素都要及時披露,引起重大變化的決策甚至需要提前征求股東意見。企業(yè)是股市上的商品,但是這種商品是活的,在時時變化之中。所以,上市公司要向投資者披露任何影響公司發(fā)展的舉動。
透明,即政府的政策、監(jiān)管要透明。審批制先天具有權和利隱性結合的缺陷。在這樣的市場體系中,審批程序、參加人員、審批內容都必須透明。否則,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約束機制,移花接木、偷梁換柱的現(xiàn)象就難以杜絕。
透明,還要體現(xiàn)為平等的投資機會,即對國家機構和平民百姓一視同仁。所謂的IPO,就是讓公眾有機會投資企業(yè),分享企業(yè)成長的紅利,當然也包括承擔相應的風險。所以,比如國家隊進場這樣的舉動,也應該是公開的。此舉本來是要調節(jié)市場,引導投資,更沒有理由偷偷摸摸的了。
透明,是股市和賭場最大的區(qū)別。清楚的知道自己買到什么東西,就是正常投資。反之,就是賭博。30年了,這個市場的規(guī)模大了許多,但投資人的教育和訓練還很不夠。在浮躁的社會風氣之下,認真深入研究企業(yè)的人越來越少,賭政策、賭莊家的人反而越來越多,并因此出現(xiàn)了莊家勾結利益集團,把企業(yè)包裝上市的工作策劃成流水線。從立項到企業(yè)ABC輪融資,輪輪接力,輪輪增值,最后上市套利。而小投資人幾乎沒有早期進入和增值的機會,只是糊里糊涂地被割韭菜。
透明,也是避免權利尋租的基本要求,是防止腐敗的根本辦法。把權力置于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使公眾企業(yè)真正地受到大眾的監(jiān)督與關懷,才能讓企業(yè)在陽光下健康發(fā)展。
“這是我提的一個小小的建議,我們應該努力地走向透明,這也是值得我們奮斗和發(fā)展的方向?!睆垥员蛘f。
在他看來,改革是個大課題。如果說,金融市場是這個宏大敘事中的一個章節(jié),那么股票市場就是這個章節(jié)中的一個重點段落,而企業(yè)就是這個段落中的主語。我們的企業(yè)是經濟和市場中的基礎細胞,企業(yè)能否健康發(fā)展決定了經濟的發(fā)展速度和質量。大浪淘沙始見金,股市是企業(yè)的練兵場和試金石。經得起市場的檢驗,企業(yè)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發(fā)展好股票市場,對現(xiàn)代企業(yè)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價值顯而易見。但關于如何發(fā)展好這個市場,仍有許多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總之,“過去的40年,在時代的大潮流中,我們經歷了許多,我們付出了辛勞,付出了代價。我們這代人趕上了文革風風雨雨的磨難,趕上了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辛,趕上了日新月異的變遷,也趕上了做事的好機會,趕上了偉大的變革時代?!睆垥员蛘f。
歷史,永遠是最好的教科書。站在今天的時點坐觀往事,于大度之中飽覽改革創(chuàng)新者的群像,于思索之中頓悟資本市場發(fā)展的道與術。回首,更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