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
產廣西。模式標本采自廣西南丹山口林場。
形態(tài)特征:
竿高7一14米,徑粗3一—6厘米,初被白粉,無毛或近無毛,具細縱肋;節(jié)間圓柱形,長25-45厘米,在分枝一側扁平,節(jié)下方具豬皮狀小凹紋,壁厚5—9毫米;籜環(huán)木栓質,附有長為2—3毫米之棕色硬毛;竿環(huán)略隆起,與籜環(huán)近同高;節(jié)內長8—12毫米?;X鞘革質,早落,背面貼生棕褐色長為2毫米倒向毛茸,近基部尤密,腹面無毛但具縱脈,有光澤,近先端的邊緣生棕褐色纖毛,先端向內收窄成為寬15—20毫米之截平頭;籜耳卵狀,直立或開展,長5—6毫米,寬3—4毫米,兩面被棕褐色糙毛,邊緣生長為5—8毫米之棕褐色繼毛;籜舌呈山字形隆起,高3毫米,邊緣粗糙,先端生長為1—2毫米之纖毛;籜片披針形,長5—9厘米,寬7—9毫米,通常直立或外翻,先端漸尖,基部不收縮,其寬為籜鞘先端寬的一半,背面被褐色刺毛,腹面粗糙,邊緣的下半部皺褶,具長4—7毫米之縫毛,繼毛上并生有’長1毫米微毛。分枝3,開展或斜舉,彼此粗細近相等;枝的籜環(huán)被小刺毛。葉以4—5片生于末級小枝;葉鞘長45—60毫米,初被棕褐色倒向毛茸,后無毛;葉耳鐮刀狀,開展,長7毫米,邊緣燧毛長6—9毫米;葉舌近三角形,棕褐色,高2—3毫米,膜質,無毛;葉片披針形至闊披針形,長9—17厘米,寬14—23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長為3—5毫米的白色絹狀毛,并間有棕色倒向毛,次脈4—6對,具小橫脈?;ㄖξ匆?。筍期4月。
生長習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