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
產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帕米爾東部和喜馬拉雅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天山。
形態(tài)特征:
須根細而堅韌。稈高20-50厘米,平滑無毛,基部宿存枯葉鞘。葉鞘光滑無毛;葉舌長5—6毫米,披針形,貼生微毛,頂端常兩裂;葉片縱卷如線形,具黃褐色尖頭,干后破裂為呈畫筆狀細毛,基生葉長為稈高的1/2—1/3。圓錐花序狹窄呈穗狀,長3—10厘米;小穗紫色或褐色;穎近等長或第一穎稍長,長1.1—1.4厘米,披針形,膜質,下部紫色,先端白色,具5-7脈(側脈不明顯);外稃長7-8毫米,背部遍生細毛,具5條不甚明顯的脈,基盤尖銳,長約1毫米,具柔毛,芒兩回膝曲(初看似一回膝曲),第一芒柱長5毫米,第二芒柱長5毫米,同具1毫米以內的短毛,芒針長約10毫米,具0,5毫米以內的細刺毛;內稃與外稃等長,具2脈,背面被疏毛。穎果圓柱形,褐色,長約5毫米?;ü?—9月。
生長習性:
常生于海拔1680-4600米的高山草甸、山谷沖積平原或灘地上。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