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國內(nèi)分布:本種在我國云南東南至西南部各地均有分布,臺灣也有栽培。
國外分布:國外在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各國家?guī)锥加性耘唷?
形態(tài)特征:
竿高20-30米,直徑20—30厘米,直立,梢端下垂或長下垂,節(jié)處不隆起;節(jié)間長30-45厘米,壁厚1—3厘米,幼時在外表被有白蠟粉;竿分枝習(xí)性高,每節(jié)分多枝,主枝常不發(fā)達(dá)。竿籜早落;籜鞘大形,厚革質(zhì),鮮時帶紫色,全緣,背面貼生暗褐色刺毛;籜耳與下延之籜片基部相連,多少有些外翻,以后易脫落;籜舌顯著,高6-12毫米,邊緣有短鹵狀裂刻;籜片外翻,卵狀披針形,長13—38厘米,其基部約占籜鞘頂端的4/5。末級小枝具5—15葉,葉鞘無毛;葉耳無;葉舌隆起,高1—3毫米,邊緣具不整齊的齒裂;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大小變異較大,最長者可達(dá)45厘米,寬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表面幼時生有微毛,次脈8—18對,再次脈約為6條,小橫脈尚明顯,葉緣具小鋸齒而極粗糙;葉柄長5—10毫米?;ㄖo葉,大型圓錐狀,各節(jié)有4-12(—25)枚假小穗簇生;末級花枝的節(jié)間長1.2—1.5厘米,節(jié)下方被白粉,此外全生有銹色柔毛;小穗長1—1.5厘米,寬3—4毫米,干時呈紫色,先端漸尖,基部托以1- 2片苞片,具腋芽或上方的一片無芽,小穗共含5—8朵小花,最上方一小花不孕,成熟后在諸小花之間并不彼此疏離;穎2片,長3—4毫米;外稃廣卵形,長約1米,其寬大于長(1厘米),具多脈(共約25條),背面和邊緣均略具微毛,先端微具小尖頭;內(nèi)稃長與外稃相等,背部具2脊,兩脊間寬2.5毫米,具2脈,脊外至邊緣還各有一脈,脊上密生纖毛,先端鈍或稍凹(最上方小花的則無脊無毛);鱗被不存在;花絲長約1厘米,花藥長6.5毫米,先端以藥隔伸出而漸尖;雌蕊全長為1厘米,全體被短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甚長,柱頭單一,彎曲而帶紫色。果實(shí)長圓形,長7—8毫米,先端鈍圓,并具毛茸,略呈羽毛狀。
生長習(xí)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