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西藏南部。
形態(tài)特征:
竿柄長達10厘米,粗達3厘米。竿高達8(12)米,粗2—3.5厘米;節(jié)間長15—45厘米,圓筒形,無毛,無白粉,具縱向細肋,有中空,竿壁厚3-5毫米;籜環(huán)隆起,常有籜鞘基部殘留物;竿環(huán)平坦或微隆起;節(jié)內(nèi)長6—8毫米。竿芽卵形至闊卵形,邊緣生灰白色纖毛。竿每節(jié)分多枝,枝與竿作25—30度夾角開展,直徑1-4毫米。筍新鮮時紫紅色;籜鞘革質(zhì),長三角形,上部漸變狹窄,初時背部之上半部密被黃棕色刺毛,下部僅在基部有刺毛,縱向脈紋在上半部顯著,邊緣生黃褐色刺毛;下部的竿籜無籜耳,鞘口縋毛少數(shù),上部竿籜則籜耳微小,橢圓形,邊緣具屈曲黃褐色略粗糙的繼毛,其長為5—16毫米;籜舌下凹或截形,高1-2毫米,邊緣密生勁直或彎曲呈黃褐色的流蘇狀纖毛,其長為1—5毫米;籜片線狀披針形,微皺折,外翻,無毛,邊緣有小鋸齒,常內(nèi)卷。小枝具葉3-5葉;葉鞘長2—3厘米,邊緣生纖毛;葉耳無,鞘口兩肩各具長為3—5毫米勁直的縋毛數(shù)條,其色黃或灰黃;葉舌截形,高約1毫米,外葉舌具灰白色柔毛;葉柄長2—3毫米,上表面具微毛,下表面密被灰白色至灰黃色長柔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4.5-8(11)厘米,寬5-8毫米,質(zhì)地較薄,基部楔形,下表面的基部有灰白色或灰黃色柔毛(近葉柄處尤密),次脈(2)3(4)對,小橫脈不甚明顯,葉緣具小鋸齒而機糙?;ㄖξ匆?。筍期6月。
生長習性:
海拔2600米,野生于東向山坡土層較厚的砂壤土上。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