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國內(nèi)分布:產(chǎn)廣東、海南、廣西、云南。
國外分布:印度、錫金、緬甸、泰國與中南半島均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稈直立或下部匍匐,高1.5—3米,直徑7—10毫米,具8—15節(jié),基部2—3節(jié)具不定根。葉鞘長約40厘米,長于其節(jié)間3倍以上;葉舌膜質(zhì),長約4毫米,無毛;葉耳不明顯;葉片寬大,線狀披針形,長30—80厘米,寬2—3厘米,質(zhì)地較厚,基部漸窄呈柄狀,頂端尖,中脈粗壯,側(cè)脈不明顯,下面粗糙,上面散生長柔毛,基部貼生微毛,邊緣具鋸齒狀粗糙。圓錐花序大型,疏散,長30—50厘米,基部常為頂生葉鞘所包,主軸節(jié)間長約5厘米,分枝長10—15厘米,3—5枚著生于各節(jié),具細毛狀粗糙,下部長裸露,腋間生柔毛;小穗柄長1—4毫米,粗糙;頂端具2枚半月形退化穎片;小穗長4—5毫米,寬約2.5毫米,厚1.3毫米,黃綠色或帶褐黑色,成熟時易脫落,不孕外稃線狀披針形,長1.6—2毫米,頂端漸尖,具1脈,邊緣有細纖毛,成熟花外稃闊卵形,脈紋粗厚隆起,脊上部或邊脈生疣基硬毛,表面疣狀突起在每側(cè)24—26縱行;芒自外稃頂端伸出,長5—10毫米,具細毛;內(nèi)稃與外稃同質(zhì),寬約為外稃之半,脊疏生疣基硬毛,頂端有小尖頭,邊緣干膜質(zhì),花藥長約2.5毫米。穎果扁平,紅褐色,長約3.2毫米,寬約2毫米,染色體組為CC型,2,2:24(Nandi1936,Katayamaetal.1981a),二倍體植物。
生長習性:
生于丘陵山坡中下部的沖積地和溝邊,海拔600—1100米。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