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及湖南。1908年由浙江余杭縣塘棲引入美國栽培。
形態(tài)特征:
竿高6—9米,粗2—4厘米,勁直或常于基部呈“之”字形曲折,幼竿深綠色,被白粉,節(jié)處常為暗紫色,節(jié)—卜方有暗紫色暈斑,無毛,老竿灰綠色至灰白色;節(jié)間長達30厘米,有縱肋,竿壁厚,為竿粗的1/2—1/3;竿環(huán)強烈隆起,高于稍隆起的籜環(huán)?;X鞘背面為淡綠紫色或淡紅褐色,具紫色縱脈紋和紫褐色斑塊,尤以籜鞘的上部為常見,被白粉,因脈間有微疣基刺毛而微粗糙;無籜耳及鞘口縫毛;籜舌黃綠色,狹而高,其高約4毫米,頂端截形,邊緣生短纖毛;籜片綠色,另有紫色縱脈紋,狹三角形至帶狀,外翻,幼時微皺曲,以后平直。末級小枝具2—4葉,無葉耳及鞘口繼毛;葉片披針形至帶狀披針形,長8—16厘米?;ㄖΤ仕霠?,長5—9厘米,基部有3—5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5—7片,邊緣生柔毛,無葉耳及鞘口繼毛,縮小葉小,卵狀披針形至錐狀,每苞腋有2或3枚假小穗,基部的1或2片佛焰苞常不孕而早落。小穗含1或2朵小花,長2.7—3.5厘米,狹披針形;小穗軸最后延伸成針狀,節(jié)間密生短柔毛;穎不存在或為1片;外稃長2.5—3厘米,無毛或僅邊緣疏生短柔毛;內(nèi)稃長2—2.5厘米,通常無毛;鱗被3,長約4毫米;花藥長約1厘米;柱頭2或3,羽毛狀。筍期4—5月,花期5月。
生長習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