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臺灣南部(屏東、臺東)。生于溪旁或林中樹干上,海拔100—1200米。模式標本采自臺灣恒春半島。
形態(tài)特征:
附生草本。莖叢生,近直立或下垂,長40—50厘米,全部包藏于筒狀葉鞘之中,節(jié)間長約1厘米。葉多枚,二列互生于莖上,長圓形或狹卵狀橢圓形,長2—4厘米,寬0.7—1.5厘米,先端鈍或渾圓,略2裂并在凹缺中具小芒尖,基部具圓筒狀鞘,有關(guān)節(jié)??偁罨ㄐ蝽斏騻?cè)生,較短,長約1厘米,具5—15朵小花;花苞片卵形或近三角形,長1.5--2毫米;花梗和子房長約2毫米;花淡綠色或綠白色,肉質(zhì);中萼片長圓狀卵形,長約2.5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鈍;側(cè)萼片三角狀卵形,長3—3.5毫米,基部寬達2.5毫米,著生于蕊柱足上,與唇瓣基部共同形成萼囊;花瓣倒卵狀橢圓形,長1.8—2.5毫米,寬0.7—1毫米;唇瓣近圓形,著生于蕊柱足末端,長2.3—3毫米,基部凹陷,在近基部上方具1個微凹而圓的附屬物;萼囊長約1.5毫米;蕊柱長約0.8毫米,有明顯的蕊柱足。花期不定,全年開花。
生長習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