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臺灣、廣東(信宜)、海南、廣西(象州、修仁、金秀等地),四川(屏山、敘 永、峨眉山)、云南東南部至西北部(屏邊、西疇、麻栗坡、思茅、勐海、勐臘、上帕、 維西、貢山)和西藏.(墨脫、林芝)。生于海拔1000—2600米的混交林下和山谷溪邊。 也分布于不丹、錫金、印度東北部和越南。模式標(biāo)本采自錫金。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匍匐,長而粗壯,粗3--4毫米,被覆鱗片狀鞘。植株在根狀莖上彼此相距5--6厘米,高達(dá)60厘米,具很短而為葉鞘包裹的莖。-假莖細(xì)長,長10---16厘米,粗約8毫米,具3枚鞘和3枚折扇狀葉。葉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達(dá)40厘米,寬2.3—6.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葉柄細(xì),長5--10厘米,粗4—5毫米,在與葉鞘相連接處具1個關(guān)節(jié),具5--7條兩面隆起的脈?;ㄝ?—2個,從假莖的基部側(cè)面發(fā)出,直立,長約20厘米,粗3--4毫米,疏生3—5枚筒狀鞘;總狀花序呈球狀,由許多放射狀排列的花所組成;花苞片早落,狹披針形,長1.5—3厘米;花梗和子房長2厘米,子房稍棒狀;花淡黃色,干后變黑色;萼片相似,長圓形,長1.3—1.4厘米,中部寬約5毫米,先端急尖并呈芒狀,具3—5條脈;花瓣近匙形,與萼片等長,但稍狹,先端銳尖,具3條脈,外側(cè)的脈呈網(wǎng)狀分枝;唇瓣基部合生于蕊柱基部上方的蕊柱翅上,中上部3裂;側(cè)裂片卵狀三角形,先端鈍,兩側(cè)裂片先端之間的寬度為1厘米;中裂片近方形,長約5毫米,寬4毫米,先端微凹;唇盤上具2條褶片;褶片膜質(zhì),三角形,高約3毫米,長約2毫米;距圓筒形,勁直,長16毫米,粗約3毫米,末端鈍;蕊柱細(xì)長,長12毫米,多少弧曲,基部擴(kuò)大;蕊喙寬卵狀三角形,不裂,長約1.2毫米,先端近銳尖;藥帽在前端收窄而呈喙?fàn)?;花粉團(tuán)倒卵球形,近等大,長約1.2毫米,具短柄。蒴果橢圓狀球形,長約13毫米,粗8毫米,近懸垂。 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長習(xí)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