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云南西部(貢山、福貢、碧江)和西藏(獨(dú)龍河谷)。生于河谷旁林下樹干上或巖石上,海拔1200——3200米。尼泊爾、錫金、印度和緬甸也有分布。模式標(biāo)本采自尼泊爾。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匍匐,較長,粗約3毫米,節(jié)間長1--2.4厘米。假鱗莖在根狀莖上相距8—13厘米,近圓柱形,長3—6厘米,寬6—8毫米,干后無光澤,頂端生2枚葉,基部具2枚鞘;鞘膜質(zhì),長約3厘米,老時(shí)脫落。葉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紙質(zhì),長6—12厘米,寬2—3.7厘米,先端漸尖或鈍;葉柄長5—10毫米:花葶從已長成的假鱗莖頂端發(fā)出,長5—8厘米,基部套疊有數(shù)枚圓筒形的鞘,鞘緊密圍抱花葶;總狀花序通常具1—2朵花,較少達(dá)3—4朵花,但同一時(shí)間僅1朵開放;花序軸頂端為數(shù)枚白色苞片所覆蓋;花苞片早落;花梗和子房長6—10毫米;花綠黃色,僅唇瓣有紫紅色斑紋;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厘米,寬5—6毫米;花瓣絲狀或狹線形,與萼片近等長,寬約1毫米;唇瓣近長圓狀卵形,3裂,長約2厘米,下部寬約1.5厘米;側(cè)裂片半卵形,直立,頂端常稍有流蘇;中裂片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9毫米,邊緣具流蘇;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中部以上或近頂端處,紫色(基部的一段除外),在中裂片上還有2條短的褶片位于外側(cè);蕊柱稍向前傾,長約1.3厘米,兩側(cè)具翅;翅向上漸寬,頂端鈍;花藥長約2.5毫米;蕊喙長約2毫米。蒴果近倒卵形,長約2.5厘米,粗約1.2厘米;果梗長約5毫米。 花期8—11月,果期次年9月。
生長習(xí)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