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至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墨脫)。生于林中樹上或巖壁上, 海拔1200--2800米。尼泊爾、不丹和印度東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粗壯,堅硬,粗1—1.3厘米,具較短的節(jié)間,密被鱗片狀鞘。假鱗莖疏離,通常狹卵狀長圓形,長7—11.5厘米,寬1--2.5厘米,頂端生2枚葉,基部具數(shù)枚鞘;鞘卵狀披針形,長6--9厘米,老時常撕裂成纖維狀。葉倒披針狀長圓形或近長圓形,長22--28厘米,寬4--6厘米,先端漸尖或近短尾狀;葉柄長(4.5--)6—14厘米?;ㄝ銖囊呀咏L成的假鱗莖頂端兩葉中央發(fā)出,長20—26厘米,在花序基部下方有多枚二列套疊的革質(zhì)穎片;穎片套疊成的筒長4—5厘米,粗7—8毫米;總狀花序具9—12朵花;花序軸稍左右曲折;花苞片菱狀寬卵形,稍對折而呈舟狀,長2.5—3厘米,寬約2厘米,在花完全開放后脫落;花白色,唇瓣有棕色斑點;萼片狹卵狀長圓形或近長圓形,長3.3—3.6厘米,寬8—10毫米;側(cè)萼片常略狹于中萼片;花瓣線狀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寬約2.5毫米;唇瓣近卵圓形,長2.5—3厘米,寬2.4--2.8厘米,3裂;側(cè)裂片近半圓形,先端常伸至中裂片中部,直立;中裂片卵形至近長圓形,長約1厘米,寬7—8毫米,邊緣具長流蘇;唇盤上有3條撕裂成流蘇狀毛的縱褶片,其中左右2條延伸至中裂片上部近頂端處,中央l條僅達中裂片中部,流蘇狀毛長達2毫米;蕊柱向前弧曲,長1.9—2.2厘米,兩側(cè)邊緣具翅;翅自下向上漸寬,上部一側(cè)寬2.5—3毫米,頂端有不規(guī)則細齒。蒴果倒卵形,略具3棱,長約4厘米,寬約1.5厘米?;ㄆ?—10月,果期不詳。
生長習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