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云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南部(聶拉木、亞東、定結(jié)、墨脫)。生于林緣樹干 上或濕潤巖壁上,海拔1300--3100米。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和緬甸也有分布。 模式標(biāo)本采自錫金。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較堅(jiān)硬,粗3--4毫米,密被褐色鱗片狀鞘。假鱗莖較密集,彼此相距不到 1厘米,長圓狀卵形或近菱狀長圓形,長(1--)2--4.5厘米,粗6—13毫米,干后亮黃 色或棕黃色并強(qiáng)烈皺縮,頂端生2枚葉,基部具數(shù)枚鞘;鞘紙質(zhì),卵形,有光澤,長 1.5--2.5厘米。葉長圓狀倒披針形至倒卵狀長圓形,近革質(zhì),長4.5--15厘米,寬1— 3厘米,先端通常漸尖,上面可見浮凸的橫脈;葉柄長1--2厘米。花葶連同幼嫩假鱗 莖和葉從靠近老假鱗莖基部的根狀莖上發(fā)出,長7一15厘米(在果期不斷延長),中部 以下為鞘所包;總狀花序具2—3(--4)朵花;花苞片早落;花白色或稍帶黃綠色,但 唇瓣上有4個(gè)黃色、圍以橙紅色的眼斑;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8—2.2(--3.5)厘米, 寬7--8毫米,先端急尖或鈍;側(cè)萼片略狹于中萼片;花瓣與萼片等長,但寬度僅2.5— 4毫米;唇瓣近卵形,長1.6--2.8厘米,寬1.2--2.5厘米,3裂;側(cè)裂片半圓形或近半 卵形,直立;中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9毫米;唇盤上有2—3條脊,從基部延 伸至中裂片下部;蕊柱稍向前彎曲,長1--2厘米,兩側(cè)邊緣具翅;翅自下向上漸寬, 上部一側(cè)寬約1.7毫米,頂端鈍。蒴果近倒卵形,略帶三棱,長2.2—5厘米,粗9—13 毫米。 花期5--7月,果期次年7—11月。
生長習(xí)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